溫州與順德,同為中國制造業典型,同為以民營經濟為根基,溫州模式與順德模式在當代留下了赫赫威名。
它們一個在長三角,一個在珠三角,但在過去的幾年間,它們遭遇了各種磨難。風雨中,順德與溫州做出了選擇:抓緊實業。
近年來,溫州經濟脫實向虛跡象明顯,企業家的大膽、企業的冒險、操作手法的激進、投資嗅覺的敏銳,使得溫州資本成為一頭無往不勝的猛獸,炒房、炒煤、炒大蒜……不斷推進的資本戰車給溫州商幫帶來了利益,同時,亦有巨大危機。2011年4月以來,由于無力償還巨額債務,溫州有90多家企業老板逃跑、企業倒閉,而且關停倒閉企業從個別現象向群體蔓延,引發“溫州民間借貸危機”,給溫州經濟帶來巨大打擊。此時,溫州人痛定思痛,實業重出江湖。
與溫州不同的是,順德從來沒有放松過對實業的推進。從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,佛山市委常委、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就在不同場合發布信息:順德仍然是以制造業為基礎不放松。
兩個地點,不同模式,為何最終溫州卻和順德殊途同歸?
筆者認為,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如同“皮”和“毛”,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”。這就是二者最終走上一條道路的原因。不過,順德人始終看得很清楚,沒有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動搖。溫州人雖走錯一步,但底子還在,亡羊補牢為時不晚。
實際上不只是溫州,如今的中國,似乎都出現了一種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錯位發展的狀況。
寬闊的馬路上沒有車流,銹跡斑斑的鋼筋斜插在天空,爛尾建筑外的防護網游魂似的隨寒風搖曳。這并不是某部末世災難片的外景地,而是攝影師記錄下的營口沿海產業基地2013年4月5日的街頭景象。沒有產業作為根基,卻盲目上馬各種三產項目,造成了它的危機。
不僅如此,更為危險的信號是,現在不少企業家看不上實業掙的那點小錢,“跨界”干起了金融,比如,鋼鐵行業,現在大多是在做期貨,利用資本游戲來掙錢,這是一種本末倒置。
要知道,企業實力扎扎實實地提升,才能體現企業的價值,最終才能決定價格。各位看官可以看到,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,決定企業股票價格的,不是它能玩一手漂亮的資本“乾坤大挪移”,而是企業通過技術改造、技術創新等方式,給企業帶來了價值提升。蘋果、微軟,都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當眾人皆醉時,唯順德獨醒。在筆者看來,這很值得研究。近期筆者也走進了多家順德企業。一位企業家的獨白讓筆者恍然大悟。這位企業家意味深長地說道,在順德,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認為,實業永遠是根本,冒險、張揚與激進之后,往往最終需要用淚水與失敗來買單。
正是政府與企業的清醒認識,政府的政策更多地向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傾斜,幫助他們發展。而企業家想盡辦法使企業的負債始終處于比較低的狀態;運營資金和投資資金相分隔,再好的投資機會也不動用實業的資金;個人資產組合中現金比例高;保守謹慎的經商風格……順德模式或許有不足,但他們對經濟走向的認知,值得我們去總結與發揚。
如今在順德,普遍的認知是,如果沒有實業的支撐,三產發展再好,也只是泡沫;但如果缺少三產的依托,即使結構再合理、技術再高端,實業也只能空轉。
目前,順德的二產與三產的發展實際上是互為依托的。早在幾年前,順德就提出了城市升級引領產業轉型發展的目標,這就使得順德三產的發展依托的是其強大的產業基礎。有了產業支撐,一個城市最讓人懼怕的境地—無人光顧,最終變成空城,不再是問題。
而更為關鍵的是,“1+1”的效果遠遠大于2。順德城市環境升級了,三產發展得更好了,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,有了人才,產業發展也可以進一步加速。
這并不是空談,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,順德預計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1189.03億元,增長11%,增速連續第二年排名全國十強縣首位。而在去年一季度,順德也“不慫”,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62.6億元,同比增長13%。
在目前的態勢下,筆者相信,制造業必然將是順德面向未來的動力,這是一條順德不可動搖的前進之路。